阅读量:40        01-17       作者: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是黔江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重庆市“双优”A类中职项目建设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立足武陵山区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文旅产业,校企产教融合,共同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提升了本土化文旅人才质量,有效解决了旅游业人才资源短缺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难题。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1.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
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对接,面向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学校牵头组建跨四省市的武陵山职教集团,按照合作共赢,协同育人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与重庆峡谷城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以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为出发点,从文旅人才培养、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互利共赢机制,建构校企命运共同体。
2.建立文旅人才共育机制
依托与黔江区峡谷城文旅集团共同开展的文旅双基地、现代学徒制等市级项目,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与区域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区域景点讲解员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濯水景区讲解、村寨研学等相结合,推进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共育文旅人才。
3.建立文旅资源共享机制
共建共享师资资源。校企双方开展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互兼互聘制度,共享教师资源,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安排专业教师为峡谷城文旅集团开展新员工培训服务,校内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爱莉丝庄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阿蓬江旅行社技术骨干等到校兼职授课。共建设共享基地资源。对学校旅游VR、咖啡、烘焙、茶艺术等实训基地、和峡谷城文旅集团下的濯水景区、十三寨等整合利用,共同打造兼具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基地。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校企共同编写《服务礼仪》等专业教材,共同开发教学设计、课件、微课、试题等教学资源68个。
(二)实施文旅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共研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联合,以行业标准为依据,开展区域文旅人才需求调研,以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实际教学任务,共同制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与峡谷城文旅集团共同确定人才标准,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面试,组建学徒制班1个。学生入校时与学校和峡谷城文旅集团签订三方协议,确立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落实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
2.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区域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将民族风土人情嵌入公共基础课,民族传统技艺嵌入专业技能课,民族文化活动嵌入专业实践课,开发基于景点讲解、村寨研学等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等1+X证书标准的专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武陵山导游基础知识》等4门教材。
3.校企共施教学实践
构建“四元三阶”人才培养模式,即政、校、行、企四方共同参与,分通用、卓越、拔尖三个阶段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武陵山民族文化》等民族文化课程,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聘请企业师傅兼职到校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观岗学习,学生通过参观校内民族民风展览室、校外民俗博物馆,学习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校外到土家十三寨、石泉苗寨等民族特色村寨开展研学旅行,开展西兰卡普制作、苗族银饰制作、刺绣、写生等实践体验等。卓越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学习知识、技能与在企业学习实践技能交替进行。学生到峡谷城文旅集团的各个企业开展贴岗实习,由十三寨、阿蓬江旅行社等企业的师傅教学景点讲解、村寨研学、民族技艺等岗位知识和技能。拔尖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到阿蓬江旅行社等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提升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
四元三阶人才培养模式
4.校企共施考核评价
与峡谷城文旅集团共同建立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双元的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构成的双导师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共同开展评价,评价过程中将民族文化技艺传承纳入考核要点。其中,校内评价主要实行学生积分制管理,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综合素质评价、职业能力测试等,使专业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自主保障和持续改进。校外评价主要是学生在企业见习和实习时的综合素质评价,由企业师傅、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双导师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对学生学徒身份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
(三)提供实施条件保障措施
建立组织领导架构。学校和重庆峡谷城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校企资源,引企入校在学校共同建立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建立旅游社门市、研学旅行、茶艺等生实实训,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推进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实习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建立文旅产品设计工作室,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将西兰卡普、黔江鸡杂等民族元素融入专业,开发文旅产品非遗美食等23个。配备专项建设资金。成功申报了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学校按生均5000元标准设置专项经费,同时旅游专业立项市级优质专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经费充足,资金投入有保障。
二、效果及影响
(一)育人成效显著提高
近两年毕业学生485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学生获国家奖学金1人;参加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加重庆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学生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
(二)育人能力明显增强
教师主持市级项目3个,参加市级比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编教材3本,主持市级规划课题1个,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篇,一般期刊发表论文12篇。